一夜过去,村子里的雪已经变成了将近十厘米厚度了,不过各家也没那个心情担心别的,都开始忙碌的把早晨还没有被污染的雪用各种容器往家里搬。

    之前每天都在下雨,他们也不缺水,各家存的都不多,只是每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就行,现在这种情况显然要提前预备起来。

    每家每户洗漱,吃喝拉撒的都要用水,还有种的植物养的动物,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,村北这些新房子只有秋语家因为开的民宿比较大,有水箱,其他家都没有的。

    屋后那条河现在还有不少水,但是里面福寿螺还有各种寄生虫太多了,看着都麻人,再说从上流下来的,谁也不知道有没有污染。

    秋语和殷亦也起床了,他们家有水箱,雪化掉以后也能收集一些,但是却不能像雨水一样收集的那么多了,两人也在考虑要不要搞点雪回来。

    “亦哥,之前不说要挖个池塘养鸭子吗?要不先挖个池子?”秋语想说他们有机器可以净化后面的河水,但是村里人都忙着,就他们闲着,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他们有问题吗?

    “我觉得我们先等着李叔通知吧,估计得大家一起解决。”殷亦正在本子上计算着后院那些农具里面,他应该先研究弄出来哪个。

    “也是,光靠一家肯定不行。”秋语以前挺爱那种刚下完雪,一尘不染的感觉,甚至还喜欢在上面踩出一个个的脚印,或者堆一个丑丑的雪人。

    中国人不抗念叨简直就是个神奇的定律,刚刚他们还在说李叔恐怕要找人,就见刘奶奶家的女婿豪放的隔着墙头从二楼喊他们俩过去开会。

    殷亦和秋语愣是在屋里被喊了出去,知道是李叔通知的,两人也没耽误,直接去了隔壁,到了以后才发现是各家代表都到了,满院子都是人,都快塞不下了。

    坐在廊檐下的是太爷爷,秋语和殷亦一直说着要去看看老人家,结果忙来忙去的竟然是从那次学校以后再也没见到。

    现在一看,老人家的状态好多了,脸色也不再是疲惫暗沉,反而有了些生机,怀里抱着刘家的一个小女孩。

    因为大家都在,他们也不好上前去打招呼,只能等着李叔说完正经事以后再问候老人家了,李叔在村里的威望一直不错,大家都老老实实的等着,都有些紧张。

    “今天找大家来主要还是要商量一件事情,那就是现在天气大家心里都有数,以后恐怕会越来越不好,水源是生存之本,我想组织各家去后山烧纸一批水缸回来,你们怎么想。”李全刚一开始想要的是挖一个大的蓄水池,可是老爷子阻止了他。

    考虑到各家情况不同,有的人口多,有的人口少,要是都付出一样的劳动力,得到的却没办法保证公平,大家早晚要闹意见,

    他们这些人一共也就分了九个院子住着,要是真建个蓄水池,这个选址就是个问题,还有学校那批人在,要真是遇到脑子不好的,投个毒还是干点什么,他们真就傻眼了。

    他们村子以前山上是有废弃的那种土窑的,早些年山上发现过瓷土,虽然质量一般,可是量挺大,引来了一批人跑到这里来烧瓷器,都是一些茶具小件,后来经济危机,也就倒闭了。

    村里还有不少人在那里干过活儿,后来还被拖欠了工资,李叔想起山上的土窑还是因为昨儿晚上和老爷子正商量这事儿,正好碰到刘奶奶进来送咸菜,说是咸菜缸都满了,给他们送点来。

    在农村待过的人大多都见过那种酱色的老水缸,既能装水,又能腌菜,十分的实用,可惜后来塑料制品泛滥,又笨又重的水缸也没人再去用了。

    可是在现在他们什么资源都不好获得的现在,反而是这种东西更好弄到,经历过地震以后,各家的塑料桶,洗脸盆之类的,没碎的就没几个

    了。

    如果真能让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烧纸一批水缸,各家都分上十个八个的,至少用水就能保证了。

    以后各家都可以自己收集雪来化水备用,也不用担心像水库一样谁家用的多少引发矛盾,他们人多,烧制水缸又不麻烦,好多老人都做过,也不难,现在就看大家的意见了。

    李全刚这个意见一出,地下大家都开始了激烈的讨论,毕竟关系到各家的利益的,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没想过反对,谁都不傻,甚至都有人开始计划着家里水缸要几个,都放哪里了。

    李全刚听着大家几乎全部同意了,也是松了一口气,然后开始和大家商量起来窑口那边的人选,那边还是需要一些劳动力的,瓷土可以就取材,可也需要搬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