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兴二年,车骑将军谢珺(jùn)平定庆阳王之乱,力抗突厥入侵,功勋卓著,官拜大将军并统领西北二州军事,其势煊赫一时。

    但谢珺擅权专断拥兵自重,渐成卫室心腹大患,终在七年后被皇帝设计铲除。谢珺父子虽死,可余党众多群情激愤,朝廷一面铁腕镇压,一面采取‘首恶必办,协从不问’的策略分化招抚,才堪堪稳住局势。

    谢珺九条大罪公之于众后,朝野震惊。

    然而洛京百姓对结党营私、把持朝政、忤逆犯上这些名目并无多大兴趣,唯独对僭越礼制那条津津乐道。

    昔年谢珺得势后,曾请旨追封亡妻怀真公主为安国大长公主,以礼改葬迁于帝陵,使其成为本朝唯一因驸马缘故得以陪葬帝陵的公主。

    怀真公主并无先帝恩旨,论理是不能进帝陵的。但因谢珺态度强硬,就连皇帝都不得不让步,何况当时他平定叛乱抵挡外敌居功至伟,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不算过分。

    谢珺事败后,有工匠告发,说安国大长公主墓室中有双棺,谢珺曾亲口跟儿子说过旁边的棺椁是自己百年后的归处。

    本朝除十二位开国元勋,并无臣子陪葬帝陵的先例。按照大卫律例,公主无论在室与否皆葬于城北崔园,除非有圣旨特许才可入帝陵。谢珺若想与怀真公主合葬,就不该大费周章将她移入帝陵,既已移葬到帝陵,却还妄想合葬,便是大逆不道居心叵测。

    礼仪上的问题可大可小可轻可重,但皇帝把这个罪名抛出来让大家议,朝臣们便也心知肚明,有人缄默,有人则趁机落井下石大肆攻讦,事态发展渐渐出乎意料,由谢珺违制之罪引到了百官言行和礼法上。

    此事最终愈演愈烈,闹得人人自危,大家为了全身而退,只得齐心协力追本溯源,于是多数人从温和转为激烈,联名上书请求皇帝废除安国大长公主封号,并将其移出帝陵,重新归葬到崔园……

    **

    在后世看来,谢珺虽汲汲营营嗜权恋栈,但与怀真公主伉俪情深,丧妻多年不曾续娶,膝下只有一子,即使后来位高权重也始终如一,这在世家大族中堪称奇迹。

    只有怀真知道,他们是盟友、是夫妻、是知交、是怨侣。他们互相扶持互相成全却也互相算计互相试探,皆以为自己是对方手中的棋子……

    本以为就那样将就过一辈子,可惜天不假年,怀真死于婚后第五年,当时谢珺出征在外,并未来得及见最后一面。她本以为死后会入轮回获得新生,没想到意识苏醒时竟在墓室。

    顶上有一盏长明灯经久不灭,周围按照星辰之图镶嵌着无数颗夜明珠,所以其间笼着幽蓝光晕,如梦似幻。

    怀真死于难产,因此对她而言死亡是解脱。虽有些许不甘,却还不至于怨气太深化为厉鬼。

    她的魂魄偶尔会从棺中出来,像将军阅兵般一一检视自己的陪葬品。生前喜爱的画卷书籍雕弓箭筒都在,还有喜欢的坐骑和亲近的侍从皆做成陶俑立于甬道两侧的龛室中。

    后室放置棺椁,前室则是陪葬品,还设有卧榻书案和箱笼,以及玉雕的菜肴蔬果及美酒等,可惜人死后便没了世俗的欲望,就连爱恨也变淡了。

    她平素有精神时就翻书赏画,或独自下棋,累了便躺回棺材中休憩。

    棺中除了她金装玉裹的尸身,还有谢珺的护甲和佩剑、女儿的玩具和儿子的一撮胎毛。其实她并不能从中获得多少安慰,那不过是生者自以为是的贴心行径。

    她的魂魄无法离开墓室,也对人世没有多少强烈的眷顾,可能是死前太过虚弱,以至于连魂魄都常感疲惫衰弱。

    不知过了多少年,有一日外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法会,接着遥远的墓道口传来声响。阴阳有别,她感到本能的畏惧,急忙躲回了棺中。

    对死人来说乔迁新居实在算不得什么喜事,还令她极为烦躁。她生前本就不是个温柔的人,甚至可以说有些暴躁。

    这些年离了躯壳倒是温和了许多,如今被迫搬家,脾气便又上来了,真想出去闹腾一番,然而不等她发作便在法师们的念诵声中睡着了。

    新宅比旧居豪阔许多,竟有三道拱券石门,应该是公主的最高规格了。她暗想着莫非是谢珺飞黄腾达了?抑或是儿孙出息了?总不会是崔晏那个死鬼篡位成功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