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2年1月11日,“七千人大会”在北京召开,2月7日闭幕。

    这次扩大会议,旨在总结□□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,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。

    此后,不少人清晰地感知到政策似乎真的开始调整。

    《新时代,需要灵活可行的经济政策》,几个黑色加粗大字占据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。

    后面的社论及讨论版区,以很大的篇幅,描绘了最新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,讲述了国内经济细项调整的必要性。

    稍后,各路专家、学者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,以署名或半署名的方式,在各大报刊杂志上讨论如何大力发展经济,提升劳动生产效率,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。

    此后,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新政策,就此拉开帷幕。

    《国企利润不再全额上缴》

    《利改税,即将全面改革》

    《大力推动社办企业的发展》

    《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小手工业者申请工商执照》

    《有条件的集体,可设立与民生相关行业的独立运营公司》

    每一条新闻,都牵动了无数人的敏感神经。

    许多人心思浮动,却碍于前些年政策时常变动,一时之间不敢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苏州日报,头版头条,报道了名为《巧手农妇,姊妹携手,共建绣庄抚养未成年弟妹》,讲述了几位年轻女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用传统技艺养家糊口的故事。

    隔日,福州日报则以“百年传承”为名报道了建国前赫赫有名的剪刀名家重开百年老店的故事。

    一个星期后,南方日报却以《首个经济试验区,顺利花落香江北》头条新闻直接席卷了全国的注意力。

    “真的要建一个经济特区吗?太棒了!”

    一个青年,指着报道,与朋友争论不休。

    “什么?要利用外汇资金,解决国内起始资金紧缺的问题?那合自力更生方针呢,那既无內债又无外债的精神在哪里,这真的不跟现有规矩相矛盾吗?”

    一位鼻梁上架着厚底眼镜的中年男子,握着报纸,喃喃自语道。

    关于新的经济政策,报刊杂志上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,普通群众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上层决策者们,也是意见分歧严重。

    早在1961年,陈云就提出并主持制定了从中东、东非“全球购棉”,加工成纺织品出口换汇,再进口粮食的战略,为克服国內粮食严重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随着二战后各国经济复苏,尤其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青年们对于新式服饰的追求,使得国际市场上棉布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的位置。与此相对的是,属于初级农产品的棉花价格却一直相对偏低。同一时段,国內棉花歉收,棉布供应紧张,城镇人口人均布料供给一减再减。